王廷风 字子风,一九三三年生于辽宁海城。他的祖上世代均为劳苦躬耕的农民,其少年时代是在经济和文化都处于贫脊状态下的关外乡村度过的。父亲节衣缩食地把他送进乡间私塾,启蒙于诗曰子云。在贫寒的家境中,他知求学的艰难,因而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,课业上专心致志,博记强学,从不懈怠。那时私塾里教习近人摹写翻刻的颜柳正字帖,而且极为认真严格,他天姿聪颖一年私塾下来,竟能一一背临,加上他平日诗文作业都很勤勉,到春节时已能自撰自书春联张于门楣上,求书的乡亲纷沓而至,父亲和教书先生都非常高兴。也就在这时,他对古典诗文的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浓厚性趣在心里悄然萌发,此后一发而不可收。十五岁时,他考入鞍山新华中学,受到该校古典文学教师的点拨,亲授《艺舟从楫》等书学要藉,使他茅塞顿开,心胸豁然,开始懂得了光有临池之功,只能是具备了书写的基础,并非是学习书法过程的完结,更不能以此企望成为一名书家,因而从此迈进了毫不轻松的书学门槛。一九五一年以后,王廷风进入机关工作,在繁忙的公务之余,他抓紧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,多少次即使是周日、节假日,为避亲友、故旧的相邀、烦劳之扰,也不得不去办公室或闭门于居室,或临、或读,流连于笔情墨韵之中。平日里,尤至夜深人静,他耽情致志,濡墨于灯下,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境地。他每临一字,从形到意无不认真揣摩。帖相转换,日久渐积,偶有挥之,所习诸家之形质、性情奔然于腕下,心手相称,游刃自若,兴奋异常。为了熟悉笔性,他还常常以毛笔起草公文,缮写往来信札。他为居室起名〈半耘斋〉,身心精力一手抓工作,一手致力书艺的耕耘,可见他矢志于书学的诚心。自七十年代以后,廷风先生着力于个人风格的探索,坚信学习传统,变古出新,融汇贯通,自成变化,才是他的书学之道。一九七九年四月,辽宁书法学会成立,王廷风以其草书参展,初展才华而惊四座,颇得沈延毅、杨仁恺等名家的首肯和器重。他相继被选为辽宁书法协会理事、副主席、鞍山市书协主席。一九八一年出席全国首届书代会,被选为全国书协理事。他还担任《辽宁书法》杂志编委、《书法艺术》主编。八十年代以来,他的书法作品接连参加全国一至四届书法篆刻展、台湾《当代大陆书法精英展》、新加坡《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展》、日本《日中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》等国内外重大书展,有不少作品为国内一些省市博物馆所收藏或选编入集,还为一些名胜古迹和纪念馆撰写楹联、题词,用于刊石和展出。